主营产品:PA尼龙,POM聚甲醛,PC塑料,ABS塑料,LCP液晶聚合物,PC/ABS及特种工程塑料!

新闻动态
您的位置: 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新闻动态

为什么ABS棒材加工时容易开裂?5个预防解决方案—伟才塑胶

发布日期:2025-09-10 12:02:26浏览次数:2

一、ABS 棒材加工易开裂的核心原因

  1. 材料特性先天局限:ABS 由丙烯腈(A)、丁二烯(B)、苯乙烯(S)三元共聚而成,三者比例直接影响性能。若丙烯腈含量过高,材料强度提升但韧性下降,脆性增强;同时,棒材生产时若分子量分布不均,或冷却过程中残留聚合内应力,加工时受外力冲击易触发开裂。

  1. 加工前吸湿引发隐患:ABS 属于亲水性材料,暴露在空气中会持续吸收水分,24 小时吸湿率可达 0.2%-0.3%。若未经过充分干燥直接加工,高温环境下材料内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气泡,冷却后气泡处形成微小孔隙,这些孔隙会成为应力集中点,切削时稍受力就会沿孔隙开裂。

  1. 加工参数不合理导致应力集中:切削速度过快(如超过 1500r/min),会使刀具与棒材接触区域局部温度骤升,丁二烯组分受热软化,而丙烯腈和苯乙烯组分仍保持刚性,冷热不均导致材料内部产生热应力;进给量过大(如超过 0.2mm/r)或单次切削深度过深,会让棒材瞬间承受的切削力超过其抗剪强度,直接被 “拉裂”;此外,转速与进给量不匹配,也会导致切削力波动,加剧应力集中。

  1. 刀具选择与维护不当加剧损伤:使用高速钢刀具(硬度仅 HRC60-65)加工时,刀刃易磨损变钝,切削时无法实现 “切削” 效果,反而对棒材表面形成 “挤压”,导致材料表层产生塑性变形,形成肉眼难见的微小裂纹;刀具前角过小(如小于 5°)会导致切屑排出不畅,切屑与棒材表面摩擦加剧,进一步诱发表面开裂;刀具刃口崩损未及时更换,也会在加工时造成不规则应力冲击。

  1. 冷却与后处理不到位:加工时未使用冷却润滑液,或冷却润滑液浓度不足(如乳化液浓度低于 5%),无法及时带走切削产生的热量,材料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,冷却后内外收缩速度差异大,表面收缩快、内部收缩慢,形成拉应力;加工后直接将工件暴露在室温下(尤其冬季温差大时),环境温度骤变会进一步放大内应力,最终导致开裂。

u=34067744,2338586385&fm=224&app=112&f=JPEG.jpg

二、5 个预防 ABS 棒材加工开裂的解决方案

方案 1:加工前严格干燥,彻底消除吸湿隐患

制定标准化干燥流程:将 ABS 棒材放入热风干燥机,设定温度 80-85℃(温度不可超过 90℃,避免棒材软化变形),根据棒材直径调整干燥时间 —— 直径小于 30mm 的棒材干燥 4-5 小时,直径 30-50mm 的干燥 5-6 小时,直径大于 50mm 的延长至 8 小时。

做好干燥后防护:干燥完成的棒材立即装入密封袋,袋内可放入干燥剂,加工时随取随用,从密封袋取出后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,避免二次吸湿。

增加吸湿检测环节:对存放时间较长或怀疑吸湿的棒材,截取 10mm 长的试样,放入 180℃烘箱中加热 3 分钟,若试样表面出现气泡、发雾或变形,说明干燥不充分,需重新干燥后再加工。

方案 2:优化加工参数,减少应力集中

合理控制切削速度:根据棒材直径灵活调整,直径 10-20mm 的棒材,切削速度设定为 1200-1500r/min;直径 20-50mm 的,降至 600-1200r/min;直径大于 50mm 的,进一步调低至 400-600r/min,通过降低切削速度避免局部高温引发的热应力。

科学设定进给量与切削深度:进给量统一控制在 0.08-0.2mm/r 区间,直径越小的棒材进给量宜越小(如 10-20mm 棒材取 0.08-0.1mm/r);单次切削深度不超过棒材直径的 1/10,且最大不超过 4mm,采用 “多次浅切” 替代 “一次深切”,例如加工直径 50mm 的棒材,分 3-4 次完成切削,每次切深控制在 3-5mm,给材料足够的应力释放时间。

确保参数匹配:根据刀具材质调整参数,硬质合金刀具可适当提高切削速度,高速钢刀具则需进一步降低速度和进给量,避免参数不匹配导致的切削力波动。

方案 3:匹配专用刀具并做好维护,降低切削损伤

优先选用高硬度刀具:加工 ABS 棒材首选硬质合金刀具(如 WC-Co 合金,硬度 HRC85-90),其耐磨性是高速钢刀具的 5-10 倍,能长期保持刀刃锋利,减少 “挤压式” 切削;加工高精度或复杂结构工件时,可选用金刚石涂层刀具,降低刀具与材料的摩擦系数,进一步提升切削顺滑度。

优化刀具角度:刀具前角设定为 8°-12°,增强切屑排出能力,避免切屑堆积摩擦工件;后角设定为 5°-8°,减少刀具背面与工件已加工表面的摩擦;刃倾角取 10°-15°,使切屑向外侧排出,防止切屑划伤已加工表面引发裂纹。

加强刀具维护:每加工 500mm 长度的棒材,暂停设备检查刀刃状态,若发现刀刃崩损、钝化或出现积屑瘤,立即更换刀具或进行刃磨,确保每次切削都能保持 “顺滑无阻力” 的状态。

方案 4:强化冷却润滑,平衡加工温度

选用合适的冷却润滑液:优先使用乳化液(按水:乳化油 = 15:1-20:1 的比例配制),其冷却性和润滑性均衡,能有效带走切削热量并减少刀具与工件的摩擦;加工螺纹、深孔等复杂结构时,可在乳化液中添加极压添加剂(如硫化脂肪酸酯),增强润滑效果,避免切屑卡顿。

规范冷却操作:采用喷淋方式将冷却润滑液持续浇注在切削区域,确保冷却液覆盖刀具刃口和工件切削面,流量控制在 2-3L/min;加工直径大于 80mm 的大型棒材时,采用 “分段冷却” 策略,先对已加工区域进行冷却,待温度降至室温后再进行下一次切削,防止局部温度累积。

方案 5:优化后处理工艺,释放残留应力

开展退火处理:加工完成后,将工件放入烘箱进行退火,以 50℃/h 的速度缓慢升温至 70-75℃,达到设定温度后保温 2-3 小时,再以 20℃/h 的速度缓慢降温至室温,整个过程避免直接打开烘箱降温,通过缓慢的升降温让材料内部应力逐步释放。

控制存放环境:退火后的工件需放入恒温恒湿环境(温度 20-25℃,湿度 40%-60%)存放,避免阳光直射、风吹或靠近热源,防止环境温度、湿度骤变导致工件再次产生应力;存放时将工件平放,避免堆叠受压,减少外力引发的二次损伤。


版权所有©东莞市伟才塑胶原料有限公司.保留一切权利.  备案号:粤ICP备2021046921号

136524785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