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咨询热线
13652478534PC 3025G10 BK 是工程塑料领域针对 “结构强化 + 外观功能性” 需求开发的特色牌号,其名称中 “3025” 代表基础性能代码,“G10” 明确标注 10% 玻璃纤维增强比例,“BK” 则指向专属黑色配方。与普通未增强 PC 或通用玻纤增强 PC 不同,PC 3025G10 BK 并非简单叠加 “玻纤 + 黑色母粒”,而是通过玻纤表面改性技术与黑色颜料分散工艺的协同优化,在提升刚性的同时,解决了传统玻纤增强 PC 易出现的 “玻纤外露泛白” 问题,实现黑色外观均匀度与力学性能的双重突破,专为对结构强度、外观一致性及耐候性有复合需求的领域设计,填补了 “高刚性黑色 PC” 的细分市场空白。
PC 3025G10 BK 通过 10% 玻纤的精准配比,实现了力学性能的阶梯式提升 —— 弯曲模量较普通 PC 提升 40% 以上,达到 2800-3000MPa,足以支撑中小型结构件的负载需求;同时保留 PC 材料的核心韧性,缺口冲击强度(23℃)仍维持在 8-10kJ/m²,远高于 20% 玻纤增强 PC 的脆化风险,避免因过度增强导致的抗冲击性衰减。这种 “刚柔并济” 的特性,让 PC 3025G10 BK 既适配需要结构支撑的部件,又能抵御日常碰撞与震动,尤其适合电子设备外壳、汽车内饰骨架等 “既要强度又怕脆裂” 的场景。
传统玻纤增强 PC 在黑色着色时,常因玻纤与树脂收缩率差异导致表面出现 “玻纤纹路泛白”,影响外观一致性。PC 3025G10 BK 通过两项核心技术突破这一难题:一是采用偶联剂改性处理玻纤表面,提升与 PC 树脂的相容性,减少界面间隙;二是选用高分散性炭黑颜料,配合特殊分散剂,确保黑色颜料在树脂中均匀分布,覆盖玻纤表面的细微反光点。实测显示,PC 3025G10 BK 成型后表面光泽度达 60-70GU(60° 角测试),黑色均匀度偏差小于 3%,且长期使用无颜料迁移褪色现象,满足外观件对 “无瑕疵黑色” 的严苛要求。
PC 3025G10 BK 在温度适应性上表现突出,其热变形温度(1.82MPa 载荷)达 130-135℃,较普通 PC 提升 15-20℃,可承受电子设备长期运行的发热环境或汽车内饰的高温暴晒;同时在 - 30℃低温环境下,缺口冲击强度仍能保持 5kJ/m² 以上,避免低温脆裂。此外,其添加的抗紫外线助剂与黑色颜料形成协同防护,紫外线老化测试(QUV-B 1000h)后,外观色差 ΔE≤1.5,力学性能保留率超 85%,打破了 “黑色 PC 耐候性差” 的固有认知,拓展至户外小型设备外壳等场景。
PC 3025G10 BK 为注塑级材料,熔体流动速率(300℃/1.2kg)控制在 9-11cm³/10min,属于中高流动性范围,既避免了低流动性导致的复杂结构填充不足,又不会因流动性过高出现飞边。其成型收缩率稳定在 0.4%-0.6%,且因玻纤增强的低蠕变性,尺寸精度偏差可控制在 ±0.1mm 以内,适配精密部件的装配需求。值得注意的是,该材料成型前无需额外添加黑色母粒,直接使用即可,减少了 “母粒配比不均” 导致的质量波动,同时缩短了生产流程,提升批量生产的稳定性。
在消费电子领域,PC 3025G10 BK 成为笔记本电脑底壳、路由器外壳的优选材料 ——10% 玻纤增强的刚性可支撑内部主板与散热模组的重量,避免长期使用后的变形;黑色外观则满足电子设备的 “低调质感” 需求,且表面不易沾染指纹。在工业控制设备中,其可制造 PLC 控制器外壳、传感器支架,宽温稳定性适配车间高低温环境,同时黑色外观能减少设备运行时的反光干扰,提升操作辨识度。
汽车内饰中,PC 3025G10 BK 主要用于车门内饰板骨架、中控台支架等 “隐藏式结构件”—— 刚性支撑内饰面板的安装,韧性抵御关门时的震动冲击;而在方向盘多功能按键底座、空调出风口拨片等 “半外露件” 中,其均匀的黑色外观与内饰配色高度契合,且耐温性可承受车内夏季高温暴晒,避免按键底座变形卡滞。相较于传统 ABS/PC 合金,PC 3025G10 BK 在强度与耐候性上更具优势,使用寿命延长 2-3 倍。
安防设备中,PC 3025G10 BK 可制造监控摄像头外壳(半球型 / 枪机型)—— 黑色外观能减少夜间红外补光时的反光干扰,提升成像质量;10% 玻纤增强的强度则保护内部镜头与电路板免受外力撞击。在通用领域,其还可用于电动工具外壳(如电钻、角磨机)、智能家居控制面板底座,既满足工具使用时的抗冲击需求,又通过黑色外观适配家居与工业场景的美学风格,实现 “功能与颜值” 的统一。
PC 3025G10 BK 成型前需严格干燥,建议在 120℃下干燥 3-4 小时,控制水分含量≤0.02%,否则易产生气泡或银纹;注塑温度建议设置为 260-290℃(料筒前段 260-270℃,后段 280-290℃),避免温度过高导致颜料分解;模具温度控制在 80-100℃,提升树脂流动性与外观光洁度。针对复杂结构件,建议采用 “低速填充 - 高速保压” 的分段注塑方式,减少玻纤取向导致的应力集中;成型后可进行 110℃/1 小时的退火处理,消除内应力,降低开裂风险。此外,因玻纤对设备有轻微磨损,建议使用镀铬或氮化处理的螺杆,延长设备使用寿命。
版权所有©东莞市伟才塑胶原料有限公司.保留一切权利. 备案号:粤ICP备2021046921号